大健康科普:药能救命,也能要命
时间:2020-02-05 19:57 作者:大健康 来源:北方基因 点击:次
我国每年约有19万人属于“药源性致死”,就是死于药品的不良反应。换言之,他们不是病死的,而是吃药吃死的。而产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人更是高达250万人。我们服药本为治病,结果反被药所害,原因何在?是我们滥用药物,还是药物在愚弄我们?要回答这些疑问,我们需要对药有一个全面、彻底而清醒的认识。
神农氏煞费苦心辨别草药,为的就是将刚与柔、猛与缓区别运用。我国自古就有“药性刚猛,用药如用兵,岂可妄发”的说法。
首先,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,之所以称为药,而不叫食物或其他,是因为它们有药性。什么是药性?中医认为无论是食物还是药物,都有其性味,但药性猛烈,如刀似兵,而食性缓和,如水似气;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“三分治七分养”的科学治养理念。至于西药,由于是化学药物,属于自然与身体的异类,对身体损伤更大。
其次,我们要用“一分为二”的观点看待药物与药性。药与毒、药性与毒性的界限是很模糊的,使用得当毒也可以为药治病,使用不当则药也可以变毒致病。
再次,所谓的新药、贵药、进口药与好药之间并不能画等号。使用得当,廉价药照样能治病;使用不当,多好多贵的药也能致病。
是药三分毒,使用不当则药也可以变毒致病
最后,还有一个药物纯度与污染的问题,这在中药材中尤为突出。药物纯度上,有的药农为了逃避国家税收,还没到药材采集期就进行采收。比如,麻黄在10月份生物碱的含量最高,应在此时采收,但药农为逃避国家税收,9月就开始采收,导致药材太青,生物碱含量太低,形成劣品。甘草应在春季采收,如果在夏、秋季收,就会导致质量明显下降。同时,由于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,一方面使药材产生大量淀粉,例如,柴胡根直径粗达5~10厘米,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;另一方面也使得药物毒性增大。这都大大影响了药材质量。病人由于无法分辨真假药材,极易发生药物中毒事件。
新药、老药、贵重药、廉价药。重在使用得当,药物纯度与污染的问题在中药上尤为凸显,非季节性采摘、化肥及其他催化剂的使用都严重影响了药材的质量。使得一些药材的药物毒性升高
北方基因是全国健康管理中心知名品牌,集营养功能食品研发、健康管理服务、智能穿戴设备研发、职业职能化教育于一体的高科技公司,我们持续关注大健康。